高新民:十年规划具高度前瞻性和针对性
专访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》编制专家组成员、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
高新民
现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信息化规划与政策专委会副主任、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;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。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专题研究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、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文件,农村信息化相关文件起草,世行中国农村信息化调查,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等文件起草研究等工作。
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》中提出“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,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,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”,为教育信息化描绘了一幅影响深远的蓝图。作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、曾参与过国家“十二五”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知名专家,高新民指出,此次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具有重大意义,是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,规划既有很强的针对性,也有很好前瞻性。
在规划编制之前,高新民曾参与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调研课题,对国家教育信息化提出几条建议,包括教育卫星宽带网、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等,这些建议后来也都为有关领导重视,也在规划中所采纳和体现。参与此次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的编制过程,高新民感触颇深,历时八个月,使得他对教育、对教育信息化有了全新的认识。他高度评价这一规划为“目前所见的较好的一部信息化规划,针对性强,并且具备很好的前瞻性”。
均衡和优质是规划要解决的两个重点
二十多年来,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迅速发展。自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建设以来,经过“211工程”、“985工程”、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”、“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”、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、”“校校通工程”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,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多项信息化建设项目,教育信息化日益被普及推广,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。相关数据统计,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到了2000多亿元。
高新民认为,教育信息化总体是一个起步早、投入多,有明显进展的领域。然而,教育信息化与我国其他一些领域相似,尚未真正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。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。他发现部分学校的领导对信息化的作用重视不够,并未将信息化放到面向未来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高度来看待。
关于教育信息化现状,高新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还没达到普及支撑的水平,教育资源总体数量不少,但优质资源匮乏,且不能及时更新、共享;部分基础教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不够,在西部地区问题尤为突出;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在进行信息化的工作,但协调和整合能力都还较不够。高新民指出,“信息资源整合是‘十二五’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只有进一步整合资源,才能降低信息化成本,减少重复建设,更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能。”
“信息化对教育而言,最为重要就是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,促进高等教育优质化,仅就这两点,信息化目前还远未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。”
机制和标准是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
对于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,此次十年规划中给予了充分阐述,未来十年,国家将“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。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,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,政府引导、多方参与、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,数字鸿沟显著缩小,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。”
高新民认为,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,他指出,“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,”目前教育资源的现状是“数量多,但整体性、系统性、实效性不够,缺乏标准”,规划的目标将集中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。
他提出,第一是要有良好的机制,要广泛依靠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路径,因地制宜地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相关的教学方式、使用方式;第二,要有标准,标准既要及时发布,更要贯彻实施,改变以往“一成不变”的状况,完善动态更新的机制;第三,政府的投入与政策引导和社会资源投入相结合,多方合作,“要有开放的心态,向社会开放,鼓励大家参与,甚至可以扶植几个专业的企业,真正实现产学研的联盟。”
以规划建设的国家教育云平台为例,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共享模式,他指出,基础云可以利用地方已有的公共基础服务,关键要在“资源云”上下工夫,要研究资源云的整体架构,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,如“大学可以学校为单位,中小学可以县为单位,省级或国家云可以支持各县的,在功能性上加以划分。而继续教育,则可以私有云和公有云结合来布署”。
高等教育要注重优质化人才培养
十年规划对高等教育强调了“人才培养”,提出“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”要求“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,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,促进教育内容、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,创新人才培养、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,推动文化传承创新,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。”
针对此,高新民指出,高校面临着“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问题”,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。他不赞成当前高校将教学信息化与科研信息化截然分离的做法,认为:“高等院校科研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,而不是单纯地为出科研成果。学校不是科研院所,学校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人才,而不仅是自己如何出成果。培养出创新人才,人才在哪里都必然会出科研成果。因此,高校中要提倡教学和科研一体化,尤其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去推进。”
高新民尤其强调信息化人才的培养,指出“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提升”,同时,教育也能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多的贡献。只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升了,才能引导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,培养创新型人才,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。“信息化不是万能的,但是未来信息化完全可以促进和带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。”高新民说。